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交大西迁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携手iLibrary Club社团主办的“行知交大,品悟文化”活动于10月27-10月28日展开。沐浴在朗朗秋光里,iLibrary Club担任讲解员,带领着同学们用脚步丈量校史,聆听交大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诉说的拳拳深情。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工业和高等学校合理布局的需要,以及当时的国际紧张形势,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彭康校长带领朱物华、钟兆琳、周志宏、程孝刚、朱麟五五位教授在即将修建的兴庆宫旁,远眺天际的一抹微云,在麦浪翻涌中指点江山,开启了交通大学的大树西迁之旅。
西安交通大学北门从迁校至今共经历了四次变迁,改变的是流光赋予建筑的时代印记,不变的是恢弘有度、气势磅礴的“交通大学”。如今的北门自1992年沿用至今,“交通大学”代表血脉中的传承,同时通过两侧半弧形石壁的壁画寄予交大人新时代的期望:一侧是宇宙万象,意喻宏观的天下胸怀,激励交大人广交天地以通万物;一侧是质子中子,象征着微观视野,鞭策交大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不求甚解,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交上下而明其志。
饮水思源,酌古沿今
饮水思源碑,是海峡两岸五所同根同源的交通大学所拥有的共同标志性纪念建筑。为继承和发扬饮水思源这一交大人的光荣传统,五所交通大学在校园内均立此碑,以示海峡两岸五所交大——饮水思源,文脉交通。西安交通大学北门内的饮水思源碑始建于1979年,1986年交通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进行了修复与重建,饮水思源碑背面之碑文,简述了交通大学创校90年来的重大历程。饮水思源碑上擎校徽,校徽由铁砧、铁锤、链条、书籍等元素构成,寓意工程教育以及工读并重,学重中西之意;铁砧底座上的盾形,有勉励交大人当忠于一己,勇于前进,庶几能纵横天下之意;环盾牌是一圈齿轮形,略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也可比喻其为交通事业;外圈所刻学校的中英文校名,期望学校声名远扬的美好愿望;从中可以看出,交通大学在二十年代已经发展为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并且在学生修养、学科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已经向世界知名高水平迈进。
现今的理科楼即迁校初期的主楼群,大部分建筑建于1955-1958年,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主楼群内楼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风格鲜明,成为众多纪录片、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在此处取景的影视有《西京故事》、《平凡的世界》等。主楼群在迁校初期主要发挥着行政楼的职能,而在1957-1961年图书馆未建成时,主楼群一楼的西侧和三楼还承担了图书馆的职能。主楼群以校友长廊贯通南北,行于其中,仰望先师与楷模,激励我辈当有站在巨人肩膀上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2007年和2014年,西安交通大主楼群分别入选“西安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浩如烟海,仰望星空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图书馆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北楼始建于1959年10月,于196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南楼始建于1985年,与199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北楼为仿苏联式建筑,建成时,馆舍规模居当时国内高校图书馆之首,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图书馆,曾是当时西安市五大特色建筑之一,被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称赞为“这是一座亚洲一流的图书馆”。
图书馆南楼为后现代主义风格,1995年5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来的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同年,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为我国第一所以健在科学家命名的大学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的命名意在肯定西安交通大学春风化雨、滋育英才的育人之举;同时激励和鼓舞广大师生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将先贤精神世代相继——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忠于祖国,服务人民。
本次行知共进行了四场,行知路线为:北门——饮水思源碑——樱花西道——腾飞塔——图书馆——四大发明广场——主楼——胭脂坡——思源活动中心。我们走过了“今日喷水池,往昔游泳池”,感知了“‘星星农场’的浪漫”,领略了“不挂女神”的神秘力量……在或严肃、或俏皮的校园建筑中漫步,和这位古稀老者亲密交谈,触摸大树西迁62年的风雨辉煌历程……
先辈们筚路蓝缕,践义成仁;而今,后人承继其志,燃灯前行。在西迁62周年之际,我们更要秉承西迁精神,向交大先辈学习,明白我们在其间的独一无二,不可或缺。无论是哪种角色,都不要被历史的大潮淹没,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才是对西迁精神最好的传承。
供稿:李佳 郭志荣
摄影:iLibrary Club 新闻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