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科技留学生的开始
2.1 早期科技留学生
2.2 “洋务运动”并非提倡科技
2.3 兴办实业与初期科技留学生的关系
第三章 容闳推动的幼童官费留美
3.1 容闳及其留美教育计划
3.2 幼童留美并非出于科技之需
3.3 首批留美生的来源
第四章 废除科举前后的(1896~1911)科技留学生
4.1 中日两国派遣留学生的比较
4.2 海外华侨非留学生
4.3 停科举促成留日潮,但少人有专攻科技
4.4 官费与自费生
4.5 清末时期“公费”、“自费”的变动
4.6 赴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4.7 康有为的“科学”观
第五章 军阀时期的(1912~1928)科技留学生
5.1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学特点
5.2 各省派出科技留学生
5.3 自费科技留学生
5.4 教会学校送出科技人员
5.5 科技留学生的贡献
第六章 清华留学生与出国/回国教授
6.1 庚款留学的由来
6.2 1912~1929年留美预备学校
6.3 留美女生、专科生、津贴生及特别生
6.4 清华大学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教授、教师
6.5 1933~1944年清华公费科技留学生
6.6 清华公费留学生的美国母校
6.7 中国科技人员的最大来源
第七章 十年建设时期的(1928~1937)科技留学生与出国人员
7.1 出国/回国的科技留学生人数大增
7.2 此时期回国人员理、工、农、医的分配
7.3 庚款公费留学人员
7.4 各省派出的公费科技人员
7.5 自费及学校补助的出国科技人员
7.6 1928~1937年回国科技人员的贡献
7.7 此时期的工业企业情况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1945)出国/回国科技人员
8.1 抗战期间的留学政策
8.2 太平洋战争期间出国的科技人员
8.3 资源委员会与科技人员
8.4 自费留学的方式
8.5 抗日战争对于回国科技人员的影响
8.6 此时期的工业、企业情况290
第九章 抗战善后时期的(1946~1949)出国/回国科技人员
9.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与出国的科技人员
9.2 公费出国的科技人员
9.3 自费出国的科技人员
9.4 1946~1949年中国的科技、工业、企业情况
9.5 1946~1949年留学科技人员的集体及个人贡献
附录 人名索引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科技留学生的开始
2.1 早期科技留学生
2.2 “洋务运动”并非提倡科技
2.3 兴办实业与初期科技留学生的关系
第三章 容闳推动的幼童官费留美
3.1 容闳及其留美教育计划
3.2 幼童留美并非出于科技之需
3.3 首批留美生的来源
第四章 废除科举前后的(1896~1911)科技留学生
4.1 中日两国派遣留学生的比较
4.2 海外华侨非留学生
4.3 停科举促成留日潮,但少人有专攻科技
4.4 官费与自费生
4.5 清末时期“公费”、“自费”的变动
4.6 赴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4.7 康有为的“科学”观
第五章 军阀时期的(1912~1928)科技留学生
5.1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学特点
5.2 各省派出科技留学生
5.3 自费科技留学生
5.4 教会学校送出科技人员
5.5 科技留学生的贡献
第六章 清华留学生与出国/回国教授
6.1 庚款留学的由来
6.2 1912~1929年留美预备学校
6.3 留美女生、专科生、津贴生及特别生
6.4 清华大学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教授、教师
6.5 1933~1944年清华公费科技留学生
6.6 清华公费留学生的美国母校
6.7 中国科技人员的最大来源
第七章 十年建设时期的(1928~1937)科技留学生与出国人员
7.1 出国/回国的科技留学生人数大增
7.2 此时期回国人员理、工、农、医的分配
7.3 庚款公费留学人员
7.4 各省派出的公费科技人员
7.5 自费及学校补助的出国科技人员
7.6 1928~1937年回国科技人员的贡献
7.7 此时期的工业企业情况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1945)出国/回国科技人员
8.1 抗战期间的留学政策
8.2 太平洋战争期间出国的科技人员
8.3 资源委员会与科技人员
8.4 自费留学的方式
8.5 抗日战争对于回国科技人员的影响
8.6 此时期的工业、企业情况290
第九章 抗战善后时期的(1946~1949)出国/回国科技人员
9.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与出国的科技人员
9.2 公费出国的科技人员
9.3 自费出国的科技人员
9.4 1946~1949年中国的科技、工业、企业情况
9.5 1946~1949年留学科技人员的集体及个人贡献
附录 人名索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