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服务建模:原理与应用》主要内容简介:服务技术的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更从本质上促进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建模:原理与应用》以服务建模为主题,共分4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服务建模所需解决的问题,第2部分分析了实际应用中的服务建模框架,第3部分列举了使用服务建模的案例,第4部分则对《服务建模:原理与应用》的中心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服务建模值得研究的一些领域。
《服务建模:原理与应用》可作为高校信息技术、管理和经济类相关学科电子服务方向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现代服务企业进行服务建模方面研究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目录】 第1部分 背景
1 绪论
1.1 服务建模的定义
1.2 基于分组的服务
1.2.1 现状
1_2.2 趋势
1.3 新兴技术
1.3.1 WWRF?
1.3.2 MobiLife
1.4 小结
1.5 本章要点
2 建模方法
2.1 建模的引入
2.2 软件工程范式
2.3 面向对象建模
2.4 专家系统
2.5 面向服务架构
2.6 数据库
2.7 架构设计
2.8 其他建模方法
2.9 小结
2.10 本章要点
3 行业举措
3.1 引言
3.2 面向对象管理组
3.2.1 元建模视角
3.2.2 MOF
3.2.3 MDA
3.2.4 UML
3.2.5 CORBA
3.3 业务流程管理
3.3.1 X:作流管理联盟
3.3.2 OASIS
3.3.3 BPMI.org
3.3.4 RosettaNet
3.4 国际电信联盟
3.5 第三代伙伴计划
3.6 电信管理论坛
3.6.1 增强电信运营图
3.6.2 共享信息/数据模型
3.6.3 服务框架
3.6.4 IP服务
3.7 IT服务管理论坛
3.8 与互联网服务有关的活动
3.8.1 万维网联盟
3.8.2 WS-I
3.8.3 自由联盟
3.9 其他的机构和视角
3.9.1 服务等级协议
3.9.2 开放移动联盟
3.9.3 WebServices的语义描述
3.10 小结
3.11 本章要点
第2部分 服务建模的概念
4 服务建模要求
4.1 符号
4.2 通用要求
4.3 与技术相关的要求
4.4 与流程相关的要求
4.5 与信息建模相关的要求
4.6 利益相关者特定的要求
4.6.1 终端用户/订户
4.6.2 服务供应商
4.6.3 连接供应商
4.6.4 赋能供应商
4.6.5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7 小结
4.8 本章要点
5 管理框架
5.1 框架描述
5.1.1 建模管理任务的不同视图
5.1.2 管理框架
5.1.3 服务生命周期
5.1.4 服务和产品概念
5.2 关于供应商之间相互关系的假设
5.3 与现有框架的关系
5.4 小结
5.5 本章要点
6 服务框架
6.1 引言
6.2 服务质量框架
6.2.1 已有的工作
6.2.2 要求
6.2.3 框架描述
6.2.4 框架在服务质量管理中的使用
6.2.5 透视
6.3 安全框架
6.3.1 安全方面
6.3.2 隐私和信任
6.3.3 安全框架
6.3.4 小结
6.4 服务框架在管理框架中的使用
6.4.1 产品创建
6.4.2 服务转包
6.4.3 链接服务和资源
6.4.4 产品购买
6.4.5 服务优化
6.5 终端用户服务
6.5.1 引言
6.5.2 后台数据传输
6.5.3 交互式数据传输
6.5.4 消息
6.5.5 流媒体
6.5.6 会议
6.6 小结
6.7 本章要点
7 服务建模模式
7.1 模型框架
7.2 建模模式
7.2.1 抽象模式
7.2.2 基本实体
7.2.3 混合模式
7.3 关于使用服务模型模式的注意事项
7.3.1 在模型中使用构成模块
7.3.2 特定域的要求
7.3.3 服务保证
7.3.4 链接到管理框架
7.4 与现有模型的关系
7.5 小结
7.6 本章要点
第3部分 案例分析
8 区分服务网络案例
8.1 简介
8.2 描述
8.2.1 利益相关者
8.2.2 系统描述
……
9 移动网络案例
10 分布式网络案例
11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缩写词
常用词语对照